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走高,这无疑也增加了考研的难度。但是,在在考研大军中,有两类人的处境会显得格外难:一类是跨考生,另一类是边工作边考研的考生,也就是在职考生。下面,我主要和大家谈一谈在职考生的考研难度和利弊,并且给出一些降低考试难度的建议。之后我们再对今年可能比较好考的专业做一个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在职考生
我们谈谈在职考生都要面对哪些问题。
大家在工作之后,可能发现自己如果有个研究生文凭,在晋升的时候会比其他同事快;有的人可能觉得读个研究生之后,自己能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有的人想通过读研积累人脉;还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心中一直有个研究生梦。但不管大家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在职考研,都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时间问题,以及在职考研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下面,我将从成本、专业、时间、学习、含金量五个方面来说明在职考研究竟有多难,并给出应对之法。
(一)成本首先,谈谈成本。
这个成本,不止是说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在职研究生一般读2~5年,学费比普通学术硕士(学硕)高出许多,通常每年学费都在一万以上。而且,不同专业的学制相差不大,但学费相差很大。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方向),学制两年,学费4.2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高级课程班,学制两年半,学费14万元,而且这个高级班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次授课时长4天,大家得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每次拿出4个整天来参与学习。
因此,在职考生在考研备考时,要注意:自己的资金储备是否足够?自己的工作年限是否足够?自己想要报考的院校究竟是不是在自己工作的省份内,或者说自己工作所在的省区是否有自己想报考的院校?最优项自然是找一个离自己工作地点不算太远的院校,学费也在自己的承担范围内,自己的工作年限也在专业要求之内。
(二)专业
如果大家在了解成本后仍然打算考研,接下来就要考虑究竟报考哪个专业了。对于在职考生来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首先得从自己的职业规划出发。就现在市场行情来说,心理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等都是在职考研热门专业。这里有一个难处在于,大家已经好几年没在学校这种环境中,很难进行考研信息共享,如果所有资料都自己慢慢去查,会很费精力。
这里,大家要善于借助外力,不要老想着单打独斗。比如,大家可以联系一下读过研的同学或是朋友,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
(三)时间
在选择好目标考研院校和报考专业后,在职研究生首先最头疼的就是时间问题了。换个说法,也就是头疼怎么协调好工作和考研。一般来说,大多数单位都不愿意自己的员工考研。因为在单位看来,在职人员考研一方面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会造成单位人才流失。所以,在职考生该如何协调好工作与考研,该怎么分配考研复习时间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
通常来说,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家可能选择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后再进行复习,而且,周末这种休息时间估计也得奉献给备考。这样一来,大家每天几乎是连轴转,确实神经紧绷,很疲累。
所以,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实在很疲累了,那就适当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效率才会更高。
(四)学习
除了协调好工作和考研,在职考生最头疼的就是学习问题了。由于已经毕业几年了,像考研英语这种科目估计早就不用了,备考起来会特别麻烦。再次,由于好几年都没参加应试考试了,乍一投入这种备考阶段,在职考生可能会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太容易找到同学或老师解答疑惑。并且,在这种独自学习的情况下,学习氛围自然不像当年在学校那样好,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很容易半途而废。
这里,大家可以加入一些考研学习群,和研友们一起互相监督、共同学习,这样在备考期间才感觉没那么孤独、乏味。考研英语学习群:693639797
(五)含金量
教育部在2016年对在职考研进行了改革,在职考生也和全日制考生一样参加12月的全国统考,毕业的时候获得双证(学位证+毕业证)。换句话说,如今在职考研的难度提高了,当然,含金量也比以前高了。因此,大家在备考期间,千万不能有轻视学科的心态,认认真真、稳打稳扎才是成功上岸的保证。不管怎么说,考研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没有哪项投资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慎重选择。总之,未来可期,相信大家都能越来越好。
我来发表下我的看法:
如果从实际意义上出发,先就业几年,再去考研,是最理想的,因为通过实践了的学习,是有目的性的,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心中也更有底,知道这些知识会在工作中什么方面用到,哪些应该更加用心学。
如果选择先考研再就业,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那么读完研出来后,仍然会有压力,不要以为再读三年就能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竞争力不是用学历来衡量的,是用底气,实力,能力来衡量的。
先工作还能解决经济问题,不需要再依赖父母,工作这几年,足够撑起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
当然,先工作再考研,会有心理压力,但,但凡有梦想的人,这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几十年,不要留遗憾。
一、在职考生
我们谈谈在职考生都要面对哪些问题。
大家在工作之后,可能发现自己如果有个研究生文凭,在晋升的时候会比其他同事快;有的人可能觉得读个研究生之后,自己能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有的人想通过读研积累人脉;还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心中一直有个研究生梦。但不管大家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在职考研,都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时间问题,以及在职考研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下面,我将从成本、专业、时间、学习、含金量五个方面来说明在职考研究竟有多难,并给出应对之法。
(一)成本首先,谈谈成本。
这个成本,不止是说金钱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在职研究生一般读2~5年,学费比普通学术硕士(学硕)高出许多,通常每年学费都在一万以上。而且,不同专业的学制相差不大,但学费相差很大。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方向),学制两年,学费4.2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高级课程班,学制两年半,学费14万元,而且这个高级班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次授课时长4天,大家得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每次拿出4个整天来参与学习。
因此,在职考生在考研备考时,要注意:自己的资金储备是否足够?自己的工作年限是否足够?自己想要报考的院校究竟是不是在自己工作的省份内,或者说自己工作所在的省区是否有自己想报考的院校?最优项自然是找一个离自己工作地点不算太远的院校,学费也在自己的承担范围内,自己的工作年限也在专业要求之内。
(二)专业
如果大家在了解成本后仍然打算考研,接下来就要考虑究竟报考哪个专业了。对于在职考生来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首先得从自己的职业规划出发。就现在市场行情来说,心理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等都是在职考研热门专业。这里有一个难处在于,大家已经好几年没在学校这种环境中,很难进行考研信息共享,如果所有资料都自己慢慢去查,会很费精力。
这里,大家要善于借助外力,不要老想着单打独斗。比如,大家可以联系一下读过研的同学或是朋友,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
(三)时间
在选择好目标考研院校和报考专业后,在职研究生首先最头疼的就是时间问题了。换个说法,也就是头疼怎么协调好工作和考研。一般来说,大多数单位都不愿意自己的员工考研。因为在单位看来,在职人员考研一方面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会造成单位人才流失。所以,在职考生该如何协调好工作与考研,该怎么分配考研复习时间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
通常来说,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家可能选择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后再进行复习,而且,周末这种休息时间估计也得奉献给备考。这样一来,大家每天几乎是连轴转,确实神经紧绷,很疲累。
所以,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实在很疲累了,那就适当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效率才会更高。
(四)学习
除了协调好工作和考研,在职考生最头疼的就是学习问题了。由于已经毕业几年了,像考研英语这种科目估计早就不用了,备考起来会特别麻烦。再次,由于好几年都没参加应试考试了,乍一投入这种备考阶段,在职考生可能会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不太容易找到同学或老师解答疑惑。并且,在这种独自学习的情况下,学习氛围自然不像当年在学校那样好,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很容易半途而废。
这里,大家可以加入一些考研学习群,和研友们一起互相监督、共同学习,这样在备考期间才感觉没那么孤独、乏味。考研英语学习群:693639797
(五)含金量
教育部在2016年对在职考研进行了改革,在职考生也和全日制考生一样参加12月的全国统考,毕业的时候获得双证(学位证+毕业证)。换句话说,如今在职考研的难度提高了,当然,含金量也比以前高了。因此,大家在备考期间,千万不能有轻视学科的心态,认认真真、稳打稳扎才是成功上岸的保证。不管怎么说,考研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没有哪项投资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慎重选择。总之,未来可期,相信大家都能越来越好。
我来发表下我的看法:
如果从实际意义上出发,先就业几年,再去考研,是最理想的,因为通过实践了的学习,是有目的性的,这样学习的效率更高,心中也更有底,知道这些知识会在工作中什么方面用到,哪些应该更加用心学。
如果选择先考研再就业,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那么读完研出来后,仍然会有压力,不要以为再读三年就能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竞争力不是用学历来衡量的,是用底气,实力,能力来衡量的。
先工作还能解决经济问题,不需要再依赖父母,工作这几年,足够撑起研究生的学费,生活费。
当然,先工作再考研,会有心理压力,但,但凡有梦想的人,这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几十年,不要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