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8-01-18 15:43点击次数:4854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的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材料数据与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和材料服役与失效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先进金属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和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
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大学东部校区的研究型科技园区中,拥有一万三千平方的科研教学面积、大量先进仪器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国际化底蕴,是有志于从事材料领域的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力学和数学等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院制定了优厚的奖学金政策和推免生政策,详情请咨询研究院相关老师。
2018年我院针对物理学数学两个专业试行&ldquo申请-考核&rdquo制的方式选拔博士生,固体力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采用传统统考方式选拔博士生。2018年我院拟计划招生人数为13人,具体招生专业介绍如下: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博士招生&ldquo申请&mdash考核&rdquo制实施办法(试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针对物理和数学专业试行&ldquo申请&mdash考核&rdquo制,符合《上海大学2018年招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上规定的报考条件并完成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上报名的考生需要提交证明本人英语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复试名单。具体有关规定如下: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ldquo申请&mdash考核&rdquo制的考生必须满足我校2018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导师以外的第二)作者公开发表1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二、申请提交材料
1.《上海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ldquo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rdquo(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ldquo学位查询&rdquo在线申请学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ldquo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rdquo(www.chsi.com.cn),进入&ldquo学信档案&rdquo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如不成功可根据要求申请书面认证,获得&ldquo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本人的硕士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4.至少两位与报考专业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需硕士导师的推荐信,具体格式可从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5.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证明英语水平的考试成绩单复印件;
6.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电子版全文和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7.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8.考生自我评价书1份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1份(计划书请点击下载),建议联系拟报考导师后撰写(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个人简历(自大学经历起)。
注:a. 若申请材料不全,申请将不予受理;
b. 请尽可能提供详细材料,供复试专家和招生小组评分使用;
c. 复试时需提供所提交申请材料原件,以供检验。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将取消其复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d.应届毕业生应确保2018年9月之前能拿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否则取消入学资格。
三、申请时间
申请人在2017年11月30&mdash12月20日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202.120.126.15/BSBMXT/Web/Student/Student_FirstPage.aspx
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ldquo申请-考核&rdquo)。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交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寄(送)报名材料和申请材料到研招办,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27日,过期不再受理
四、工作流程
1. 初审
我院博士生招生工作组组织初审专家组审阅材料,初审专家组由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初审后,通知通过初审的考生参加复试。
2. 复试与录取过程
我院组织复试专家小组,复试专家小组由不少于五人的副教授职称(含) 或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复试内容和形式如下:
1) 专业测试:研究院组织专业课测试,主要以笔试为主。特殊情况下根据人才选拔特点,采取其它考核形式。
2) 综合面试:主要考核考生的学习动机、科研和学术潜力,以及考核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和阅读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科学素养、个人品性、创新能力和培养潜力等。
a. 每个考生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b. 每个复试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
c. 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复试记录完备,并妥善保存备查;
3) 导师(组)评价:导师(组)对考生的专业水平、从事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等综合素质,进行个性化多元评价,并给出书面的评价成绩。
4) 复试成绩
复试成绩满分一般为300分,包括:外国语成绩(100分)、专业测试成绩(100分)、导师(组)评价成绩(含面试成绩)(100分)
注:拟报名导师不参与打分。
3. 发放拟录取通知
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根据复试成绩进行汇总排名。根据双向选择原则,结合当年招生名额、拟报名导师是否同意资助等,确定拟录取人员候选名单,并进行网上公示,报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发放正式录取通知书。
五、联系方式
网站:http://www.mgi.shu.edu.cn/
咨询电话:021-66135800
联系人:陈老师
邮箱:
mgi_postgraduate@foxmail.com
注:其他有关规定详见《上海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ldquo申请-考核&rdquo制实施办法(试行)》,如有不一致以上海大学规定为主,本文件解释权归属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070100数学
计算数学在现代基础科学与技术领域包括材料科学、物理学、力学等的应用不断加强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可能真正催生一门新兴学科,即固体数学。它是研究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数学问题,明显具有交叉学科特点,涉及了材料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它是新学科的成长点之一,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固体数学与材料基因研究院的目标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凝练、科学计算理论方法发展和应用。具体做法是:选择材料科学中重要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数值模拟,再与实验结果做比较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验证了的模型的模拟结果,指导设计新型材料,如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这是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思路一脉相承。各种理论模型(包括微观、介观、宏观尺度的模型、机理模型、统计/随机模型等)对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已对或将对马氏体相变、粉末冶金中烧结、裂缝的传播、位错的演化等过程建立相场模型(属介观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奇特性质(如形状记忆效应、超导性等等)发生机理的理解,从而丰富整个数学学科的内涵;因其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这类研究必将能为我国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的升级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必将对我国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领域(如智能材料、高端制造等)起重要作用。
本学科的着重点有:相场方法、多尺度方法、微/介/宏观建模、统计概率方法、数值模拟、最优化理论及分数阶微分方程等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01 材料科学中的数学建模
02 材料科学中的多尺度计算
03 材料科学问题的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04 分数阶微分方程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崔俊芝
备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www.mgi.shu.edu.cn
3.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比例不超过总招生人数的20%。
考试科目:
1.英语
2.数学物理方法 或 材料科学基础
3.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或 有限元方法
注:本专业采用&ldquo申请-考核&rdquo制,考试科目仅为参考,具体见《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博士招生&ldquo申请&mdash考核&rdquo制实施办法(试行)》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崔俊芝(男),院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及软件工程方法。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周期性和随机性裂隙/节理/颗粒/空隙分布的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物理和力学性能分析的高阶多尺度算法,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物性预测和行为分析的原子-连续关联模型研究。自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早年在冯康教授指导下从事有限元方法研究, 1964年独立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有限元程序, 成功地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等工程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 1972年开始有间隙带摩擦弹性接触问题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于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 运用增量理论和変分不等式对弹性接触问题做出了严格的数学描述,发展了一套逐步线性化算法, 并研制了相应的软件,顺利地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高压灌浆等多项复杂的结构工程计算难题 198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了&ldquo六五&rdquo、&ldquo七五&rdquo、&ldquo八五&rdquo、&ldquo九五 &rdquo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以及十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ldquo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FEPS&rdquo,&ldquo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BDP&rdquo,&ldquo有限元方法软件环境-SEFEM&rdquo,&ldquo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开发规范&rdquo等多项成果 在完成大型软件项目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套研制科学和工程应用软件的软件工程方法, 包括算法自适应组织方法, 系统构造模式以及软件开发规范等 近年来,针对周期性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具有随机裂隙/节理或颗粒/空隙分布的材料及其结构,建立和发展了一种材料性能预测和结构分析的高阶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其有限元算法。独立和作为主要成员发表论文和报告150余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3本, 完成各类专题报告30余份 先后有9项成果通过了部、院级鉴定或验收,作为主要成员获得部、院二等奖以上奖励9次,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部、院级一等奖各一次,6次为第一获奖人。
联系方式:pczhu@shu.edu.cn
 
070200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本质关联。凝聚态物理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延拓到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研究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是理解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过程-性质间关系的物理微观机理,并在理解材料物理性能的微观物理机制基础上,对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指导;凝聚态物理是材料物理和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关注的&ldquo材料基因组&rdquo的核心和基础。材料基因组强调物理理论-材料计算-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材料数据库的集成,每一环节都是以凝聚态物理知识为基础。
研究方向:01 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的方法与应用
02 新能源材料物理
03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电子-离子-声子输运物理
04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合金材料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5 软物质材料的物性和机制研究
06 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晶体制备与器件物理
07 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8 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指导老师:陈立泉、王崇愚、温维佳、张金仓
考试科目:
1. 英语
2. 固体物理 或 数学物理方法(任选一门)
3. 量子力学 或 统计物理(任选一门)
备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www.mgi.shu.edu.cn
3.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比例不超过总招生人数的20%。
注:本专业采用&ldquo申请-考核&rdquo制,考试科目仅为参考,具体见《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博士招生&ldquo申请&mdash考核&rdquo制实施办法(试行)》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陈立泉(男)院士,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 E-mail:sqshi@shu.edu.cn
王崇愚(男)中科院院士,博导,材料计算与设计专家。获两项国家发明奖,5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从事晶格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组分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构造缺陷体系电子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及相关的理论处理模式;杂质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错体系电子结构与可测参量间的关联模式,可用于探索微观-宏观间的跨尺度关联。研究重点为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揭示化学因素及结构因素的电子效应机制,建立缺陷体系组分选择规则。
联系电话:021-66135388;E-mail:
xglu@shu.edu.cn
温维佳(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软物质智能材料、生命软物质等的跨学科研究,重点开展新型软物质材料的制备与检测方法,核酸新型检测技术,生物软物质细胞的行为与机制等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荣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欢迎分析化学(070302)、流体力学(08010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生物医学工程(0831)、生物学(071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080201)、仪器科学与设计(0804)、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5807;E-mail:phwen@ust.hk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超导物理、电子结构与相变;自旋物理与量子相变;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纳米磁性结构与介观物理;庞磁电阻与磁性材料;氧化物功能材料;新型氧化物异质结构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等奖励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3262(O);E-Mail:
jczhang@shu.edu.cn
080102 固体力学
力学学科始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拥有力学一级硕士点和博士点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固体力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思想(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中的服役和失效环节,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强强联合,致力于力学,材料和物理交叉方向的研究。目前本学科方向依托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能源材料和器件服役过程中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的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在使用工程中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以及疲劳和断裂等问题,目标是增强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发挥力学在我国关键材料和新材料研发中的作用。
本学科方向立足于学科前沿,由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张统一院士和上海大学力学系系主任张俊乾教授领衔,研究阵容强大,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欢迎力学、材料、物理、机械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加盟。
 
研究方向:01 材料的力学性能
02 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理论及其在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张统一
考试科目:1、英语
2、数学物理方法
3、弹性力学 或 连续介质力学
备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www.mgi.shu.edu.cn
3.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比例不超过总招生人数的20%。
参考书目:
(1)《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弹性力学》 (第三版) 徐芝纶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三版) 冯元桢著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 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电话: 021-66136172(O);Email: zhangty@shu.edu.cn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的本学科研究侧重于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的材料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材料科学研究模式探索和具体应用,期望实现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ldquo实验寻优&rdquo向&ldquo系统寻优&rdquo转变。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研究院的&ldquo材料科学与工程&rdquo方向围绕以下两个方向招生。
研究方向: 01材料物理与化学
(1) 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2) 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与器件
(3)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通量制备、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4) 热电转换材料
(5) 节能材料与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原理
(6) 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及其应用
(7) 多物理场耦合下的能量转换机制和输运物理
(8) 界面上的物理与化学及高比能体系
(9) 新型功能材料的畴结构与多元固溶、跨尺度界面关系
(10)先进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关系与复相固溶、界面调控规律
(11)材料信息学与数据挖掘
(12)基于微流控技术高通量的材料制备与表征
02材料学
(1) 合金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
(2) 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3) 材料性能与制备过程的计算物理化学
(4) 金属提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5) 合金热力学及相图的实验测定
(6)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合金设计中的应用
(7) 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相场模拟、计算热力学、相变动力学模拟、材料设计数据库及相平衡理论
(8) 高温合金的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
(9) 基于&ldquo材料基因组&rdquo理念的材料设计
(10)先进材料服役及失效
(11)基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材料设计方法与应用
指导教师:01方向:陈立泉、王崇愚、顾辉、郭炳焜、聂安民、冯凌燕、杨炯、巫金波、刘永生
02方向:张统一、李谦、陆文聪、鲁晓刚
考试科目:
 1、英语
 2、材料科学基础 或 数学物理方法(任选一门)
 3、物理化学 或 固体物理 或 计算材料学(任选一门)
备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www.mgi.shu.edu.cn
3.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比例不超过总招生人数的20%。
参考书目:
(1)《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 陆栋 上海科技出版社
(2)《物理化学》傅献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3)《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胡赓祥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张统一(男)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米力学、固体表面应力、压电材料断裂、薄膜、微桥实验、材料热力学、扩散与相变等。张统一院士为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85年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研究员, 1988-1990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副研究员,1993年应邀至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客座教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月正式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以第一作者及联合作者身份共发表140多篇SCI学术论文,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2007年度),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得美国ASM国际会员,2003年获香港Croucher高级研究学者奖。张统一院士2011年以来任远东及大洋洲断裂学会副主席,2012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国际断裂会议副主席,
联系电话: 021-66136172(O),Email:
zhangty@shu.edu.cn
陈立泉(男)院士,博导,固态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曾任亚洲固态离子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对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对液氮温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近年在纳米储能材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为下一代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技术储备。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3141 E-mail:
sqshi@shu.edu.cn
王崇愚(男)中科院院士,博导,材料计算与设计专家。获两项国家发明奖,5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从事晶格缺陷电子结构与材料组分设计的基础性研究:构造缺陷体系电子结构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及相关的理论处理模式;杂质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提出位错体系电子结构与可测参量间的关联模式,可用于探索微观-宏观间的跨尺度关联。研究重点为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揭示化学因素及结构因素的电子效应机制,建立缺陷体系组分选择规则。
联系电话:021-66135388;E-mail:
xglu@shu.edu.cn
顾 辉(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86、89年分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理学博士。于中科院物理所、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德国斯图加特马普金属所做博士后,1996-1999年任职日本科技振兴事业团&ldquo陶瓷超塑性&rdquo项目研究员。1999年底回国任中科院&ldquo百人计划&rdquo研究员,获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2003年获得马普学会支持成立&ldquo马普伙伴小组&rdquo,2005年获得国家&ldquo杰出青年基金&rdquo支持。主要研究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微结构演变与界面结构特性研究。主要从事陶瓷晶界的纳米结构与形成原理、非氧化物陶瓷的复相/相变微结构形成与演变规律、非晶陶瓷的纳米亚结构规律与形成原理、功能陶瓷界面结构与介电性能关系、功能陶瓷的畴结构形成与作用原理、层状功能材料的有序-无序结构规律、热电复合材料的微纳结构形成与调控规律、温控相变的微结构机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承担基金委&ldquo面上项目&rdquo、&ldquo杰出青年基金&rdquo、参加基金委&ldquo重点基金&rdquo和&ldquo创新群体基金&rdquo、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在Ultramicroscopy、ActaMater.、ScriptaMater.、J.Mater.Sci.、J.Am.Ceram.Soc.、J.Eur.Ceram.Soc.等国际一流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
联系电话:021-52412318;Email:gu@mail.sic.ac.cn
李 谦(男)教授,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业: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相平衡及相图热力学,有色金属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J Mater Chem A、Scientific Reports、 J Mater Res、Corrosion Science、Intermetallics、J Alloys Compd、Int J Hydrogen Energy、J Phys Chem C、CALPHAD、Metall. Mater. Trans. A/B、Int J Energy Res上发表论文130余篇, H 指数20。曾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称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及上海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 and Faculty,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终身会员,中国氢能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allurgical & Materials Engineering编委。
联系电话:021-66135659
Email: shuliqian@shu.edu.cn
shuliqian75@gmail.com
郭炳焜 (男), 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存储和转换器件(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表征及其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离子在电极材料中输运、存储与反应问题、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研究。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9-2010),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0-2013)和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13-2015)从事博士后研究。在Adv.Mater., Angew.Chem.Int.Ed., EES, Adv. Energy Mater., Chem.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合作发表论文40余篇,SCI引用1500余次。申请2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欢迎具有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5977;E-mail:
guobingkun@shu.edu.cn
陆文聪(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信息学、材料数据挖掘和材料设计。担任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副主编、中国化学会《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编委。198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专业,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和化学专业。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1997年),上海市育才奖(2001年、2004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2006年出访俄罗斯科学院开展中俄基金委合作项目&ldquo无机材料设计的数据挖掘新方法&rdquo。长期从事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和工业优化等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科委项目4项,已在J. Comp. Chem., J. Phys. Chem., J. Chem. Phys.,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index=18)。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7项。
联系电话:021-66132406;E-mail:
wclu@shu.edu.cn
鲁晓刚(男),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1988-1995年在中南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计算热力学领域居领导地位的瑞典Thermo-Calc公司工作5年,从事热力学、动力学、物理性质数据库开发以及形核析出过程的计算模拟研究。2011年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ldquo东方学者&rdquo)引进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热力学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物理性质建模以及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研究等。参与中国工程院关于&ldquo材料基因组&rdquo重大咨询项目的咨询报告编撰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ldquo材料基因组&rdquo重大咨询项目中&ldquo计算热动力学及材料设计数据库&rdquo子方向负责人。回国后承担的课题: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973项目,子课题名称: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构型及界面设计基础);核电设备用钢铁材料设计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共性技术及关键设备、材料研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ebye-Gr:先进金属基复合模型的纯元素热物理性质的CALPHAD方法研究。欢迎有较强材料、物理、数学和软件编程背景的年轻学者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5388;E-mail:
xglu@shu.edu.cn
聂安民(男),教授,研究方向:高通量原位透射电镜表征技术开发与设计、可充放电电池失效机理研究、低微纳米材料微观力学问题以及高附加值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剂的研发。2006年在山东轻工业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至2016年分别于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进行海外博士后研究。2016年获得上海市&ldquo东方学者&rdquo特聘教授和上海市&ldquo青年拔尖人才&rdquo称号,主持上海大学-鄂尔多斯先进材料联合研究开发中心运行工作。
致力于应用和发展原位高分辨透射电镜技术,探索储能及结构材料的构效关系。具体研究内容涉及原位反应装置设计,电化学反应中微观力学问题(位错,界面,相变,应变等),及低微纳米结构材料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40余篇,拥有9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Nanotoday, Science Daily, Discovery News等多家媒体杂志转载报道;参与多项国内外基金项目,在研经费总额达500万。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Anmin_Nie/citations;或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mRt6JHkAAAAJ&hl=en&oi=ao,欢迎广大材料、物理、化学、力学等相关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6189,E-mail: 
anmin@shu.edu.cn 
冯凌燕(女),教授,东方学者。研究方向:高通量材料制备、核酸编码纳米材料合成、碳基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点等)制备及应用、分子识别及生物传感器。2003-200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2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6期间在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ldquo东方学者&rdquo)引进上海大学。截止2017年3月份,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Biomaterials, Nucleic Acid R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8篇,其中一篇荣获2013年度&ldquo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rdquo,三篇文章被选为ESI &ldquoHighly Cited Paper&rdquo,一篇Chem. Commun. 封面文章。文章累计被引1260次, H因子16。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6198;E-mail:
lingyanfeng@t.shu.edu.cn
杨炯(男),教授、博士。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以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热输运理论为基础的高性能热电材料设计与探索。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电热输运性质高通量算法的发展,新热电化合物的预测,电热输运机制探讨与材料性能优化,以及多领域材料的微观机制的理解。在包括Energy Environ. Sci., NPJ Comp. Mater.,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 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引用数1300余次,H因子16(截止2016.5),并发表国际热电专著一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化学、物理、材料等各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021-66136190;E-mail:
jiongy@t.shu.edu.cn
巫金波(男),教授,研究方向:高通量液滴微流控、软物质智能材料。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6年、2011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和纳米科技博士学位,2011~2015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回国,聘为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香港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香港科技大学海外研究基金等。在软物质智能材料、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方面有10余年的深入研究。研究了基液对电流变液宏观性质与微结构的影响、基于巨电流变液的智能微流控以及智能液滴,设计研发了快速基因检测微流芯片、集成PCR反应微流芯片、多样化并高通量微流控液滴反应等。欢迎具有材料、物理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9982232,E-mail:
jinbowu@t.shu.edu.cn
刘永生(男)教授,博士,上海市&ldquo曙光&rdquo学者(2013年)、上海市青年科技&ldquo启明星&rdquo(跟踪)(2011年)、上海市青年科技&ldquo启明星&rdquo(2007年,A类)。主要研究领域:磁性与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物性、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系统、氧化物功能材料。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20多项。拟每年招收1-2博士生及博士后,欢迎物理、材料等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联系电话:13371896216;E-Mail:
yongshengliu@sina.com
辅导课程
考博精品辅导课程 课程简介 课时 学习费用 免费试听 立即报名
考博英语VIP通关班 全程1对1专家辅导、报名即签协议、赠送全套复习资料 200课时 5980元
考博英语协议通关班 所有的专项;名师课程,详细讲解专项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3980元
考博英语系统全程班 所有专项+冲刺班课程 名师授课 随报随学 200课时 1880元
医学VIP通关班 全程1对1专家辅导、报名即签协议、赠送全套复习资料 200课时 5980元
医学系统全程班 医学统考所有专项+冲刺班、详细讲解各专项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200课时 1880元
考博英语真题班 10年跟踪研究真题、呕心沥血之作、北大 清华 中科院 社科院 医学 复旦 华科 湖北联考 30课时 780元
首页 关于华慧 联系我们 支付方式

服务热线:400-622-4468  湖南华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5

长沙高新开发区谷苑路186号湖南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厦201A40房  www.hhkaobo.com  湘ICP备18010726号-1